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金州美景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

2016-01-24来源:多彩贵州网 作者:
在人类的社会早期,诗、乐、舞三位一体。侗族大歌源于早期人类生活。早期的人们对森林、山、水、爱情的崇拜产生对他们的歌颂。生产、生活中追求一点精神的愉悦,歌是最能表达人的情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原始文化也为歌产生奠定了条件,祭祀祖先、神灵也需要歌表达人的愿望与需求,所以人与人交往、庆祝也需要歌为伴。侗族大歌就是在这种生活中产生。据历史记载,西汉刘向编订的《越人歌》与侗族祖先生活有关,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就记载了“忔伶”集体做歌的情况、时代。广露在其所著《赤壁》一书中更加明确记载了侗人“长歌闭目情景。”大歌在村寨或氏族集体做客的时候所作,是侗族人交流情感核心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和传达了侗族文化的灵魂。
00301309696_1580c82f.jpg
侗族大歌在历史上主要分布在整个侗族的南部方言区,目前主要分布在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有黎平、榕江、从江、三江、通道地区。从江和黎平的“六洞”、“九洞”、“十洞”、榕江“七十二洞”和“宰荡”地区。现是都柳江、珠江水系区域。在从江县二千九、九洞、六洞等地流传的《侗族古歌》中将歌的起源与人类起源、物种起源并列在一起,使之成为永恒的主题。侗歌按曲调分为几个派系,小黄侗歌被侗族地区称为“嘎小黄”。1956年,谱写《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作曲家郑律成到从江采风,偶遇侗族大歌,并将侗族大歌推向世界音乐界,从而改变了西方音乐专家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合声艺术的看法,从而也填补了我国音乐史上的一项空白。00301309719_84a0be9b.jpg

侗族民歌,丰富多彩,远近闻名,如男女对唱情歌、大歌、琵琶歌、蝉歌、拦路歌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侗族大歌。它是一种无乐器伴奏,无人指挥的多声部合唱,高、中、低音浑为一体,以其和声的完美协调、格调的柔和委婉、旋律的幽雅优美著称于世。歌队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时而高亢宽广,时而低沉悠扬,不时模拟鸟叫蝉鸣、江河奔流、山谷回响的声音,把听众带入到如诗如画的大自然中。娃娃队童声单纯嘹亮,天真活泼;姑娘队的歌声清纯如水,浸透心田;罗汉队的声音深厚如山,似穿透天地万物,给人一种神奇的享受,进而产生莫名的冲动。不少到小黄考察的专家、学者听了侗族大歌后,都为其完美的天然和声拍案叫绝,认为这种祖辈流传下来的绝响,是一般合唱演员难以练出来的。
保护与传承齐头并进
侗族大歌已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江县目前已建有“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非遗陈列室各1个。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挖掘、整理和传承,建立了《从江县民间歌师、戏师、民间艺人名录》和《从江县民族民间文化及民族节日名录》等一系列资料目录,制定了《从江县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管理办法》,对有重大贡献的民间艺人给予适当补助。全县目前有县级以上民族文化传承人51个,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7人;州级5人;县级37人。已建立传习基地及其传习所共88个,其中最大的传习基地及其传习所一次可以开展上千人的传习活动。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朝霞工程”扶持创办的全国第一个“朝霞侗歌培训基地”在小黄挂牌成立。成立“从江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从江侗族文化进课堂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并开展侗歌保护传承相关工作。编印了侗族大歌学习演唱小册子,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工作。2009年至2015年,投入经费1000余万元用于项目的保护、研究、宣传和推广工作。开展《从江县侗族大歌经典100首》搜集整理工作。以节日为平台,举办了十一届“侗族大歌节”。成功打造“周末大舞台”民族文化节目展示品牌。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宣传展演,县民族艺术团被列入全省文化“三个一工程”演出团队之一,并被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加强对民族文化的研究,成立了侗族学会专门研究侗族大歌等侗族文化。
00301309729_e23a75e3.jpg
侗歌之乡——从江县小黄村
在小黄,处处有歌,事事用歌。喜庆节日以歌相贺;男女相恋,以歌为媒;每逢节日庆典,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相聚在鼓楼对歌,用歌传情,用歌讴颂盛世丰年;当夜幕降临,侗家姑娘、小伙三三两两相邀到村口、溪边,一边弹琵琶,一边附着悠美的情歌,歌声穿过夜空,划破宁静的山乡,象在叙说一个古老而优美的爱情故事。唱到动情时,一些痴情情侣相拥依偎,互送秋波,情意绵绵,轻声吟唱,倾诉衷肠。
小黄侗族大歌曲库分类主要有:1、嘎所(声音大歌)、2、嘎嘛(情歌)、3、嘎想(伦理大歌)、4、嘎腊(儿歌)、5、嘎吟老(老人歌)。侗族大歌高、中、低音区演唱配合形式,在侗族大歌中,高音部称为“赛”,低音部称为“梅”,赛(雄声、公声)是指较高的声音,“梅”(雌声、母声)是指较低的声部。
美丽从江等你来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素有“黔南门户、桂北要津”之称,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桂两省(区)交界,与广西三江、融水、环江和我省黎平、榕江、荔波等县接壤,是贵州通往“两广”的南大门。县城驻地距省城贵阳350公里、州府凯里300公里、广西柳州280公里、桂林275公里、北海600公里。当前从江的交通条件日益改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依托都柳江航运、贵广高铁、厦蓉高速、黎平机场,从江将形成水、陆、空“三位一体”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交通将变的日益快捷。
从江境内河流密布,山川秀美,物产丰富,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保持完好,森林覆盖率为68.24%,有“养心圣地,民族原乡”、“生态之都,和谐天堂”、“风韵苗侗,神秘从江”等美誉。从江县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侗族大歌之乡”、“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民族团结先进县”、“中国优质椪柑之乡”、“中国香猪之乡”和“贵州省长寿之乡”。
声明:转载此文的目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ldqxnw@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谢谢!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

多彩贵州网 | 2016-01-24 | 
在人类的社会早期,诗、乐、舞三位一体。侗族大歌源于早期人类生活。早期的人们对森林、山、水、爱情的崇拜产生对他们的歌颂。生产、生活中追求一点精神的愉悦,歌是最能表达人的情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原始文化也为歌产生奠定了条件,祭祀祖先、神灵也需要歌表达人的愿望与需求,所以人与人交往、庆祝也需要歌为伴。侗族大歌就是在这种生活中产生。据历史记载,西汉刘向编订的《越人歌》与侗族祖先生活有关,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就记载了“忔伶”集体做歌的情况、时代。广露在其所著《赤壁》一书中更加明确记载了侗人“长歌闭目情景。”大歌在村寨或氏族集体做客的时候所作,是侗族人交流情感核心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和传达了侗族文化的灵魂。
00301309696_1580c82f.jpg
侗族大歌在历史上主要分布在整个侗族的南部方言区,目前主要分布在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有黎平、榕江、从江、三江、通道地区。从江和黎平的“六洞”、“九洞”、“十洞”、榕江“七十二洞”和“宰荡”地区。现是都柳江、珠江水系区域。在从江县二千九、九洞、六洞等地流传的《侗族古歌》中将歌的起源与人类起源、物种起源并列在一起,使之成为永恒的主题。侗歌按曲调分为几个派系,小黄侗歌被侗族地区称为“嘎小黄”。1956年,谱写《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作曲家郑律成到从江采风,偶遇侗族大歌,并将侗族大歌推向世界音乐界,从而改变了西方音乐专家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合声艺术的看法,从而也填补了我国音乐史上的一项空白。00301309719_84a0be9b.jpg

侗族民歌,丰富多彩,远近闻名,如男女对唱情歌、大歌、琵琶歌、蝉歌、拦路歌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侗族大歌。它是一种无乐器伴奏,无人指挥的多声部合唱,高、中、低音浑为一体,以其和声的完美协调、格调的柔和委婉、旋律的幽雅优美著称于世。歌队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时而高亢宽广,时而低沉悠扬,不时模拟鸟叫蝉鸣、江河奔流、山谷回响的声音,把听众带入到如诗如画的大自然中。娃娃队童声单纯嘹亮,天真活泼;姑娘队的歌声清纯如水,浸透心田;罗汉队的声音深厚如山,似穿透天地万物,给人一种神奇的享受,进而产生莫名的冲动。不少到小黄考察的专家、学者听了侗族大歌后,都为其完美的天然和声拍案叫绝,认为这种祖辈流传下来的绝响,是一般合唱演员难以练出来的。
保护与传承齐头并进
侗族大歌已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江县目前已建有“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非遗陈列室各1个。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挖掘、整理和传承,建立了《从江县民间歌师、戏师、民间艺人名录》和《从江县民族民间文化及民族节日名录》等一系列资料目录,制定了《从江县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管理办法》,对有重大贡献的民间艺人给予适当补助。全县目前有县级以上民族文化传承人51个,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7人;州级5人;县级37人。已建立传习基地及其传习所共88个,其中最大的传习基地及其传习所一次可以开展上千人的传习活动。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朝霞工程”扶持创办的全国第一个“朝霞侗歌培训基地”在小黄挂牌成立。成立“从江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从江侗族文化进课堂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并开展侗歌保护传承相关工作。编印了侗族大歌学习演唱小册子,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工作。2009年至2015年,投入经费1000余万元用于项目的保护、研究、宣传和推广工作。开展《从江县侗族大歌经典100首》搜集整理工作。以节日为平台,举办了十一届“侗族大歌节”。成功打造“周末大舞台”民族文化节目展示品牌。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宣传展演,县民族艺术团被列入全省文化“三个一工程”演出团队之一,并被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加强对民族文化的研究,成立了侗族学会专门研究侗族大歌等侗族文化。
00301309729_e23a75e3.jpg
侗歌之乡——从江县小黄村
在小黄,处处有歌,事事用歌。喜庆节日以歌相贺;男女相恋,以歌为媒;每逢节日庆典,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相聚在鼓楼对歌,用歌传情,用歌讴颂盛世丰年;当夜幕降临,侗家姑娘、小伙三三两两相邀到村口、溪边,一边弹琵琶,一边附着悠美的情歌,歌声穿过夜空,划破宁静的山乡,象在叙说一个古老而优美的爱情故事。唱到动情时,一些痴情情侣相拥依偎,互送秋波,情意绵绵,轻声吟唱,倾诉衷肠。
小黄侗族大歌曲库分类主要有:1、嘎所(声音大歌)、2、嘎嘛(情歌)、3、嘎想(伦理大歌)、4、嘎腊(儿歌)、5、嘎吟老(老人歌)。侗族大歌高、中、低音区演唱配合形式,在侗族大歌中,高音部称为“赛”,低音部称为“梅”,赛(雄声、公声)是指较高的声音,“梅”(雌声、母声)是指较低的声部。
美丽从江等你来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素有“黔南门户、桂北要津”之称,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桂两省(区)交界,与广西三江、融水、环江和我省黎平、榕江、荔波等县接壤,是贵州通往“两广”的南大门。县城驻地距省城贵阳350公里、州府凯里300公里、广西柳州280公里、桂林275公里、北海600公里。当前从江的交通条件日益改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依托都柳江航运、贵广高铁、厦蓉高速、黎平机场,从江将形成水、陆、空“三位一体”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交通将变的日益快捷。
从江境内河流密布,山川秀美,物产丰富,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保持完好,森林覆盖率为68.24%,有“养心圣地,民族原乡”、“生态之都,和谐天堂”、“风韵苗侗,神秘从江”等美誉。从江县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侗族大歌之乡”、“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民族团结先进县”、“中国优质椪柑之乡”、“中国香猪之乡”和“贵州省长寿之乡”。

声明:转载此文的目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ldqxnw@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谢谢!

推荐阅读
峰玩网   2020-10-03
黔西南广播电视台  2020-10-02
亮点黔西南  2020-10-03
黔西南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办公室  2020-09-24
兴义融媒中心  2020-10-03
黔西南日报   2020-10-02
兴义市融媒体中心  2020-10-03
查普门泰勒建筑设计  2020-10-06
黔西南日报  2020-09-24
经济日报  2020-09-24